记者从“2013国家现代紫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紫甘薯抗旱材料筛选鉴定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活动”会议上了解到,通过4年紫甘薯抗旱鉴定试验及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对引进品种的抗旱性进行鉴定,新疆已获得一批抗旱性好的种质资源,紫甘薯新品种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通过对产量、品质、农艺性状等方面的抗旱性研究,我区初步完成了紫甘薯抗旱鉴定评价体系的建设。
另外,我区在紫甘薯需水规律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据了解,自2009年起,北疆的乌苏、沙湾、托里等地建立了紫甘薯资源耐旱鉴定评价和专用型新品种鉴定筛选试验点,构建自然干旱条件下,紫甘薯耐旱基本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在新疆种植的紫甘薯新品种;同时研究紫甘薯在新疆的高产生理机制、需肥需水规律、配方施肥技术;构建高效、节本、无公害的紫甘薯栽培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庆昌介绍,新疆夏季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同时存在,是我国开展农作物抗旱鉴定和抗旱育种的较理想地区。在新疆引进的紫甘薯品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疆紫甘薯品种单一、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目前,新疆共引进100多个国内外优异新品种(系)进行适应性及抗旱性筛选试验。通过多点区域适应性试验已鉴定出适合新疆种植的品种20余个,其中有4个品种已通过自治区种子管理站鉴定,在新疆首次完成紫甘薯的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已发布两部新疆紫甘薯栽培技术和育苗技术的地方标准;在高纬度区域拓展紫甘薯种植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国家紫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表示,今后,新疆要建立完整的紫甘薯抗旱鉴定评价体系,并能够保障抗旱鉴定试验的准确性,将有潜力成为中国紫甘薯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与评价长期定点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