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供应信息 |
为了爱情调入农科院紫薯研究室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www.zishugy.com 发布时间:2013/11/29 阅读:3210次 【字体:大 中 小】 |
有段时间心情很烂,做任何事都没有兴致,直到走进试验田,用手挖出不断长大的紫甘薯,那份欣喜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所有的郁闷情绪一扫而空。” 这是一位农科院女博士在接受都市女报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的热爱,她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22年。她,就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紫甘薯研究室主任王庆美。 看上去,穿上深色风衣戴着亮色丝巾的她,意气风发。没有想象中的气场与严肃。这位1964年出生的女博士还是跳高和跳国标舞的高手。平易近人的气质和幽默的谈吐,给记者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爱玩的大姐姐。 为了爱情调入农科院紫薯研究室 1985年,王庆美以全校第3名的成绩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到章丘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当老师。 谈及第一份工作,王庆美语气中透着遗憾。“当时大学毕业总成绩排在前五名的学生,只要能连续3年在学校被评为三好学生,就能自己选择喜欢的单位。可惜我只有两年入选,没享受到这种优待。” 1989年,王庆美和丈夫结婚,丈夫当时就在省农科院工作。“那时他在济南,我在章丘,交通又不便利。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让我们很难受。”1991年,本身就是农口毕业的王庆美,调入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做研究。 不能穿漂亮裙子很痛苦 当时,国家对农业研究并未给予太多的重视。资金的缺乏,成了农科院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很多累活脏活,大家搞科研时都必须亲力亲为。 王庆美说,当时他们要克服的不仅有交通不便,搞项目没钱等资金匮乏带来的问题,还要在田间忍受烈日的暴晒和泥泞的工作环境。这些,无疑会给当时只有20多岁的王庆美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与抵触。“当时我们这些女孩子都还不到30岁,正处在爱美的年龄。可是我们的工作环境却让我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问题,后来,大家都被逼急了,于是便有人想了个办法,夏天热,我们坐车去田间时都穿着漂亮的裙子,一路花枝招展,等到了田间,大家就找地方换上工作服,等工作结束回来时,再换上漂亮的裙子。” 英语学习让她头痛 当时,农科院时常会接待外宾,但是院里大部分工作人员的英语基础比较弱,王庆美更是只在大学时学过一册农业英语。“1997年,有一次我负责接待一位来自古巴科学院的专家。这位专家不会说汉语,记得当时我们交流的时候,他携带了一本《古巴、英文》词典,我也携带了一本《汉英词典》,结果我想请他喝杯果汁都费了好大的劲儿。然后我又带着这位古巴专家去游览大明湖,在玩的过程中两个人就像哑巴似的,根本无法沟通。”作物所领导马上意识到了这种状况,1997年10月17日,33岁的王庆美和其他3位同事被公派到农业部英语培训中心去接受为期1年的英语培训。 1年后,王庆美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毕业前夕参加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考出了74分(百分制)的好成绩。 见证农科研究进入高峰 1999-2000年,王庆美参加了一项国际援助项目,使朝鲜的紫甘薯单产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上,该项目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评价。 从2000年至今,王庆美带领的团队先后培育出7个各具特色的济薯系列紫甘薯新品种,尤其是紫甘薯品种“济紫薯1号”,成功地将日本同类品种绫紫挤了出去。“对我们农科院来说,2006年是个转折点,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每年有了稳定的经费支持。经费有了保证,以前许多克服不了的困难现在都可以解决,从此便进入了农业科研发展的高峰期。” 尤其是2009年,国家启动了50种农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其中紫甘薯在全国共设立15个科学家岗位,山东农科院作物所紫甘薯室就有两位,国家每年给每位岗位科学家提供研究经费70万。王庆美便是其中之一,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紫甘薯研究室从各种渠道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年均300万左右,这给了王庆美强大的工作动力。 内心强大才能自信 王庆美在农科院的22年中,从初对工作的不喜欢,到现在对工作的热爱。王庆美感觉内心也在渐渐地强大起来。 随着国家的支持和一个个丰硕成果的出现,王庆美坦言已经和地里的紫甘薯成了“亲密的朋友”。每次到田间,看到那些正在茁壮成长的紫甘薯,心里都觉得无比的享受,所有的烦恼都会一扫而空。 家庭中,王庆美夫妻关系很和谐,婆媳关系融洽,生活中和朋友都相处得很好。在2012年作物所开展的“创新文化”建设和“家庭文化”建设中夫妻双方被评为“十佳创新人物”,她与丈夫被评为“夫妻双优”,她的家庭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