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组实行"三个不固定":一是巡视组组长不固定。二是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这次可能是地方,下次可能是企业或事业单位,灵活机动。三是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通称为中央第一至第十巡视组,不再有过去的地方巡视组、企业巡视组、金融巡视组之分。
据中纪委通报的数据,自2003年至今,中央巡视组每年都会发现大量线索。10年来,山西省委原副书记侯伍杰,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宝金,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等人的落马,初线索来源都与巡视工作有关。
中国共产党的巡视传统早已有之,重点各有不同。中央巡视组原副组长吴振钧回忆,早在1921年建党之初,党中央就开始实行特派员巡行指导工作,任务主要是上传下达。此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巡视工作继续加强,功能集中在基层党建上。
进入新时期后,巡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党内监督上。吴振钧回顾: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开展巡视工作,并对新时期如何开展巡视进行了初步探索。1996年,十四届中纪委六次全会做出"选派部级干部到地方和部门巡视"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颁布实施了党内监督条例,把巡视制度正式确立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央和各省(区、市)先后组建巡视机构,全面推开巡视工作。党的十七大把巡视制度正式写进党章,将其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新时期的中央巡视制度是从无到有,针对时代需求逐渐变化的。吴振钧称,从1996年开始,中央纪委先后派出了多批巡视组,对省和中央国家机关进行巡视试点。
资料显示,2003年中央巡视制度正式启动,共设立了5个巡视组,属中纪委、中组部联合办公副部级巡视工作办公室,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巡视。
吴振钧称,2004年3月,组建了金融巡视组,下设两个小组,主要负责对中央管理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巡视。2006年3月和2007年3月,又先后组建了三个企业巡视组,主要负责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进行巡视。2007 年,又组建了两个中央国家机关巡视组,对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巡视试点。
2009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更名为中央巡视组。
人民网统计,中央巡视组多曾设立12个巡视组,其中6个地方组,4个企业金融组,2个中央国家机关巡视组。按照惯例,6个地方巡视组中,每个巡视组负责相对固定的省(市、区),以便巡视组可以持续关注、深入了解被巡视地等的情况。各中央巡视组的组长人选,一经任命不会随意改变。巡视组组长工作至年满70岁正式办理退休,再另行调整。
今年以来,外界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中央巡视组的风格出现了重要变化。有媒体认为,这背后带有王岐山硬朗、务实、铁腕的个性和风格烙印。比如,后者明确要求巡视组"直指问题,成绩概要讲,问题展开说"。在此后各地官媒发布的巡视通报会报道上,谈成绩的内容大减,直陈问题的内容大增。
有媒体发现,中央巡视组收缩了巡视范围,巡视重心由"相对全面"到回归其主要的职能:发现和反映违法违纪线索。
而北航廉政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发现,巡视组组长由"职务"变为了"任务",组长不再是"铁帽子",而改为"一次一授权"——根据每次巡视的特点,选任负责人。它也意味着,中央每次确定巡视的任务后,再来选定巡视组组长,巡视结束,巡视组组长的任务随之结束。
对此,王岐山表示,摘掉"铁帽子",旨在"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巡视队伍"。
"将巡视组组长由过去的一种职务、职位变为一种工作、任务,弱化巡视组与被巡视对象的对应关系等做法,有助于强化巡视组的独立性。变‘固定’为‘不固定’,能够有效切断巡视者与被巡视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联和默契。"有媒体这样认为。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彭阳春则将变化总结为,中央巡视组实行"三个不固定":一是巡视组组长不固定。二是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这次可能是地方,下次可能是企业或事业单位,灵活机动。三是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通称为中央第一至第十巡视组,不再有过去的地方巡视组、企业巡视组、金融巡视组之分。
此外,王岐山指出,巡视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要关口前移,"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抽查,提高巡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下沉一级,即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了解情况。"‘问题’领导干部不是一日就养成了,而是往往在地方尤其是主政一方时,这些人由于手中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其人品、官品会展露无余,得到的情况将会是比较真实和准确的。"有评论员赞成这一做法。
中央巡视组巡视工作还被赋予新的工作手段:抽查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有关事项。
任建明告诉记者,以往的中央巡视,一般是在各个地方领导班子的一届任期之内,巡视一遍,即好几年才会到一个省去巡视一次。但今年一年内的二次中央巡视,巡视密度覆盖了11个省级行政区。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央巡视组的工作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困境。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拓认为,对巡视组工作成效的考核是个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在目前巡视制度下,对地方"一把手"的监督仍有很大的困难。此外,"谁来监督巡视组"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中央巡视组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反腐制度安排,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才能成为真正的反腐利器。例如,通过工作方式的改进把"明察"和"暗访"有效结合,让官员在"防腐心态"上警钟长鸣,真正确立"莫伸手"的防腐意识;又如在巡视人员的组成上,可以考虑增加法律专家学者和全国人大代表的数量,使巡检的法律化和规范化程度更高等。
而巡视只是反腐的一种模式,不可能指望短期的巡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加强对官员们的日常监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堵住漏洞,从根子上扭转反腐工作的形势。"竹立家说。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南方都市报》、中新网、中国经济网、《东方早报》、《新京报》、《中国经济周刊》、《光明日报》、《廉政建设》、《环球人物》等)